总有人对我说:“学生遇见你,是幸运的。”我倒觉得自身的成长远大于他们的收获。帕克·帕尔默在《教学勇气》中说:“好的教学是对学生的一种亲切款待,而亲切的款待往往让主人比客人受益更多。”我越来越认同这句话。如果人生是一场倾心的相遇,我和学生都是幸运的。
陪伴学生的时间渐长,我深切地感受到他们在一天天发生变化,教育的作用在他们身上慢慢体现,时常给我带来欣喜与感动。最令我欣慰的是学生发言时用“就像大樊以前跟我们说的……”这句话开头,这个细节让我坚信每一份细微的努力都有价值,每一次点滴的浸润都有意义,让我由衷地热爱教育。
近年来,在“安全第一”的铁律之下,老师们越发谨小慎微,师生关系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;随着网络平台的飞速发展,教室的“墙壁”被科技手段“拆除”;关于缩短中学学制的讨论也日益热烈……我不禁发问:上学,到底为了什么?学生来学校是为了接受教育,还是只因为家中无人照管?学校是否真如福柯在《学校即监狱》中所言,仅靠“监视”“规范化”和“考试”维持运作?教师如今要承担起怎样的责任?教师现在所进行的“传道”和“授业”,真的能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吗?教师的育人工作是否能发挥实质性作用?其实,所有的疑问都指向同一个问题:如今的学校,是否还具备往日的作用与价值?
如果说随着科技的发展,以传播信息和传授知识为主的“教”早已不是学校最重要的作用,那么“育”的意义就该被着重放大。泰戈尔说:“教育的最后目的不是教授技能,而是叩击心灵,如果一个人能对路边一丛盛开的矢车菊动容,这就是成功的教育。”教育其实是借助“教”的内容,充分发挥“育”的作用。
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有关于“兴于诗,立于礼,成于乐”的探讨,如今,不如把他的教育理念扩展开来、加以阐释,借助人类智慧的结晶,努力使“育”的作用最大化。“放郑声,远佞人”,学习诗歌不仅是为了“多识草木鸟兽之名”,更是为了知晓人类与万物的关联;“不学礼,无以立”,学习礼仪不仅要练习轻声缓步,更要磨练从容的气度和优雅的风骨;欣赏音乐不只为陶醉于美妙的和弦,更是为感情抒发寻找合适的方式;读小说、看电影也不光是牵挂于人物的命运,更是为了在别人的遭遇中总结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……而上学的意义,恰是为了使那些还不知道应该学习、还不会学习的学生们,得到指导、帮助和督促。学习是一个观察、感悟、模仿进而创造的过程,所谓的“减负”,应该是为学生减轻学习负担的同时,加上成长的责任。
某个校园小插曲也引发了我的思考。起因是老师在检查作业时发现,某同学的作业本上用中英文写了一句不文雅的话。常规的处理方法是与该生沟通,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并告知家长,但此事的结局却令人大跌眼镜。原来,这句不当言论并不是学生恶意写下的,而是他在阅读马克·吐温的作品时,出于好奇摘录的。对于此事,学生无辜,家长无奈,老师无语。虽然马克·吐温是一名优秀作家,可他的黑色幽默和戏谑风格,未必适合中学生。人们总说“开卷有益”,但对于还未长大的学生来说,选择什么样的书籍,显然还需有人引导。
展开全文
就读书而言,“为什么读、读什么、如何读”取决于读者的年龄、目的、经历、喜好,甚至是心境,很难说什么书是“非读不可”的。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,教师可以培养其阅读习惯、激发其阅读兴趣,而不是对其提出硬性要求。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互动,从这一点来看,学校依然有存在的理由与意义。
作者 樊北溟(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)
新媒体编辑 | 吴淼鑫
每天更新教育资讯
了解更多教育相关话题
-扫码下载深学-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